发布日期:2024-09-10 07:09 点击次数:74
——访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陆红军
■ 记者 郭锦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陆红军。
0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巨大
:您如何看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绩?
陆红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改革创新、营商环境、市场水平、定价机制、全球影响、法治监管、区域辐射、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的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尤其是,在全球格局动荡剧变中,坚持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保持与发展了全球国际金融中心阵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成为我国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诸多领域的排头兵。
0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尚需在
特色定位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在您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存在哪些薄弱领域?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陆红军:在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总体战略定位与特色定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规划以及全球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和战略布局是正确的,但在特色定位方面尚缺乏长期清晰的战略目标及体现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规划,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定位而缺乏对体现某种特色定位的长期坚守与规划。比如,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提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时,定位为“首先建成国内金融中心,进而实现亚洲地区金融中心,最终实现全球金融中心”的“三部曲”战略目标。2000年前后,又曾探讨过离岸金融中心还是在岸金融中心的定位。而后又规划过资管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具体定位等。近些年则显现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全球资本输出输入中心等特色。
世界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确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经济时期均会着力发展不同特色的金融中心市场定位,比如,新加坡自全球金融危机后,就曾抓住不同阶段的历史机遇,果断发展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科技金融中心,巩固和提升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能级。当然,这与新加坡国情有关,其经济体规模决定了金融中心必须追求灵活高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我国金融战略的核心力量,应该更好体现“主动金融”的国家战略优势,即包括定规划、定市场、定价格、定人才等,将各种渠道型金融产品拓展为市场化国际通行产品,将多种离岸产品提升为离岸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数字资产国际标准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着力发展高质量、高开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
03
建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水平
国际化建设加强“两个双向”联合
:您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建议?
陆红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势必重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繁荣时代的金融中心生态,并将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群落的重组和变革。
我建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水平国际化建设应加强“两个双向”联合。
一是加强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双中心平台联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金融中心独有的优势。过去十多年,上海与香港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曾经发挥双中心定位作用,建立了人民币在岸中心与离岸中心,成立了沪港金融高管联席会议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双中心的联合。同时,国家层面应该制定全面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全方位支持沪港双中心合作的一揽子计划方案。
二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市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必须通过加强上海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中心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例如,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产业金融与数字金融结合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互联网证劵杠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数据要素市场和数字资产管理的政策性文件,鼓励企业将数据资源确认为资产并进行入表管理。但是,至今并没有看到企业数据资源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成功案例和入表管理的技术标准。上海可以选择若干产业开展试点,探索数据资源入表管理的操作方法、科目设置与技术标准等,形成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法治与行业自律协同,国际与国内统筹的数据资产治理机制。同时,核心企业和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风险实现动态管控,以此为上下游生态企业提供金融授信,为集团企业数字资源入表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在大数据联合分析与建模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行业大模型和国际标准。
Powered by 线上炒股10倍配资_炒股十倍配资在申请_在线炒股配资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